5月12日14时28分,8级地震突袭汶川。特大地震,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也牵动着革命圣地人民的心。延安市红十字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卫生局的高度重视下,一场空前的抗震救灾紧急行动在延安迅速展开。
抓早动快 灾情就是命令
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在地震发生后的24小时内,延安市红十字会迅速完成了抗震救灾整体部署。
5月12日当天,延安市红十字会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立即制定了《关于支援地震灾区积极开展紧急募捐工作的意见》,并向市卫生局领导进行汇报,局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冯继红副市长要求市红十字会全力以赴,迅速展开这场紧急救灾的人道主义的大行动。
13日,制定了《延安市红十字会抗震救灾紧急募捐呼吁书》,在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支持下,《呼吁书》在《延安日报》上登出,当天在延安电视台上24小时滚动播出。
14日,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是单位实行了24小时值班制度,并开通了24小时捐赠热线电话。二是紧急向全社会招募志愿者。三是市红十字会又向各县区发了《关于支援地震灾区积极开展紧急募捐工作的紧急通知》,并当天传真至各县区,要求各县区红十字会要加强领导,结合实际,迅速开展募捐工作,以支援地震灾区。四是连夜印制了宣传材料8万余份,并做好其它相关工作。
组织有序 全力支持救灾
15日,延安市红十字会抗震救灾募捐工作全面展开。为了切实搞好募捐工作,市红十字会结合实际,采取了更加灵活方法,科学布点,健全捐款网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鉴于单位在枣园路离市区较远,不便于群众捐款的实际情况,他们在延安市中心街丽融广场设立一个大型的固定捐款点,同时,在市场沟、南桥、百货大楼、东兴百汇、东大商场、二道街、枣园布置了7个捐款点,与此同时还在联通公司几个缴费处和德克士餐厅设立了5个募捐箱,这13个点形成了一个以延安市区中心街丽融点为中心,东南西北各个方位都有红十字募捐点的网络体系,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为支援灾区表达爱心捐款的工作需要。
市红十字会还全力支持“延安市卫生防疫突击队”和“延安市卫生监督工作队”赴四川汶川地震重灾区,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后勤保障工作。并于5月20日,紧急从红十字会备灾库中调集了21顶帐篷,运往陕西汉中灾区,把延安人民真诚的爱体现在人道主义的具体工作中。
形式多样 募捐高潮迭起
这次募捐工作,对延安市红十字会来说,困难是十分大的,因为延安市各行政和事业单位都把捐款交给市抗震救灾办公室(民政部门),各大企业基本都捐给了延安慈善机构。面对社会上的离退休职工、个体小本经营者、无业人群和社会居民,可以说社会上的可募资金已很少了,有人把这种情况调侃为:“红十字会吃能吃点剩饭了”。
面对严峻形势,延安市红十字会立足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开始了艰难的募集工作。为使社会各界有一个献爱心的良好平台,市红十字会与延安的主流媒体、知名企业和社会上民间文艺组织进行合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义卖、义演、巡募、钓鱼比赛、摩托方、志愿者方阵上街宣传等各种活动,使延安红十字在吸收民间捐款中,高潮迭起,收到良好效果。
一是与延安主流媒体合作宣传推动募捐工作。在《延安电视台》滚动播出捐款帐号、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在延安电视台<新闻>、<今晚10点>、<百姓热点>、<卫生与健康>等栏目及时报道募捐工作。在《延安日报》上公布了《呼吁书》并开设了<延安红十字会爱心榜>,每天向社会公布捐款人名单和捐款帐号和联系电话。延安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播出捐款者的名单。二是开展文艺节目宣传吸引群众捐款。市红十字会和一些民间艺人组织合作,开展了一些文艺演出,有二胡独奏、快板、说书、陕北民歌等富有陕北文化特色的节目,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还组织红十字志愿者编排了一些歌唱、朗诵及合唱等节目,使宣传更有时代气息,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三是统一志愿者宣传服装,450余人的延安红十字志愿者强大的阵容队伍、统一的服务标识,增强宣传效果。志愿者服装上,均印有:“延安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和红十字会徽,这本身就是一种宣传,群众都说:“给红十字会捐款,我们放心”,统一志愿者服务增加了现场的宣传效果。四是与联通和移动公司合作,开展手机短信群发宣传,把最新的信息传达给广大群众。同时还与一些商场、公司合作开展了手机义卖活动、和市联通公司合作开展了“迎六一,关爱灾区儿童”等活动;五是与延安摩托车俱乐部合作,几十名摩托车爱好者,在市内各旅游景点和市区街道组成车队进行宣传。六是与延安体育局钓鱼协会合作,开展了延安市震救灾钓鱼比赛。另外:还和延安五粮液总公司等一些公司合作,开展白酒义卖等活动,所得收入当场全部投入了捐款箱;延安这种形式多样的宣传和募集善款的活动,先后得到中国红十字总会领导和省红十字会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市红十字会在宣传先行的同时开展募捐,在募捐进行时再策划新的宣传,以达到推动募捐工作的实际效果。使募捐高潮迭起,捐款群众一浪接着不浪,《延安日报》对此以“延安人民爱心如河”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以上这些宣传形式,有的上了CCTV-1台新闻联播,省电视台多次播出,延安电视台做了大量的专题节目进行了宣传,《延安日报》发了专门版面进行了宣传报道,《中国红十字报》对有些工作也进行了报道。据统计,延安市红十字会共募集善款464万元,其中资金459万元,物资价值5万元,创延安红十字会创会50余年来最高。
革命圣地爱心涌动
延安,自古就是个有爱心有地方,古时称之为“肤施”,是说延安人为了爱,可以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去救活一只病伤将死的鹰;在近代中国革命中,延安人民更是用自己无私的爱,为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2008年圣地儿女与地震灾区人民的心更是牢牢地连在一起,延安大地上到处呈现慷慨解囊、踊跃捐款的动人场面。
镜头一:农民朋友爱心最早
这次突发的地震灾难,延安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心,延安农民朋友觉悟最高,反应最早。5月13日,宝塔区桥沟镇文化沟一村的村民马延生第一个来到延安市红十字会,把2万元现金捐献给四川地震灾区,这也成为我市第一笔捐献给灾区的社会善款。随后广大农民工朋友纷纷前来踊跃捐款。杨家岭后沟任家窑子村委会集体捐款表达爱心,他们说,尽管我们也不宽裕,更不富裕,但比起灾区的人来说,我们好多了,我们要拿出钱来去献爱心、去救人,并帮助他们渡过灾难,尽快恢复家园。
镜头二:爱心妈妈捐出“防老钱”
侯克珍老大妈,她今年77岁,三年里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攒下了一万元,本想用来治病防老,也给儿女们减轻一点负担。汶川地震发生后,严重的灾情和灾区群众的不幸,让老人揪心不已;而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灾情的重视,社会各界对灾区的热情捐助,又让老人感动不已。她决定把自己积攒的一万元拿出来,捐给灾区。为了安全起见,老人三天内先后来了三次。第一次,她带着一万元现金,可现场捐款的人太多,她挤不到捐款箱前,既怕自身不安全,更担心把钱丢了。对她来说,这笔钱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算是一笔巨款了。在第三次,她想到了一个办法,让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跟她到家里去取钱,四位青年志愿者和红十字会的一名工作人员陪同老人来到了家里,却发现这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家,陈设简陋,没一件上档次的像样家具,电视机又老又旧。一万元,对这样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不用说大家心里都有数。老人说:“现在眼看着灾区的人不是死就是残,伤亡这么严重,我现在要钱还有啥用?赶快捐出去救人。这下我就放心了。”延安市红十字会办主任宋双印紧握着老人的双手感动地说:“老人家,灾区人民感谢你,我们一定会把你的爱心转达到灾区,请你放心!”“钱交给你们我当然放心了。”老人高兴地回答。在场的人纷纷抢着和老人握手,表达对老人的崇高敬意。
镜头三:86岁的老党员流泪捐款
家住市种畜场的一位老奶奶,黑黑瘦瘦,拄着拐杖,步履蹒跚,走路显得很艰难。她手里攥着两份《延安日报》,上面刊登着延安每天的捐款爱心榜和关于灾情的相关报道。在几个志愿者的搀扶下,她很郑重地往捐款箱里投进了500元,她是红十字会遇到的捐款者中最年长的。当志愿者热情地招呼她喝水,老人语出惊人:“看我老了,不中用了,是吧!我是共产党员,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老人言行,令大家肃然起敬。她指着报纸上的<延安红十字会爱心榜>说:“这几天我一直看电视,看报纸,一直关注着灾区的相关报道。我就是看到了报纸上的爱心榜,知道了这里有募捐组织,我就来了。“她一边说一边抹眼泪,“看到四川人民受灾,我心里很难受。这些钱是我自己攒的。谁没有父母,谁没有子女,谁没有兄弟姐妹,谁没有亲人?我捐的钱虽然不多,但我希望这点钱能给受灾的群众一点点帮助。”
老人说完这些话,慢慢离开了。人们并不知道她是谁,只记住了有一位老党员为灾区人民流下了难过的泪水,只记住了她真诚的话语和一个老党员的革命本色。
镜头四:一千个红心,一千个祝愿
行知中学某班的60位同学,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加入到爱心浪潮中来。四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孩子们亲手用彩纸折叠了一千颗红心,融进了孩子们一片浓浓的爱心。他们对红十字会和志愿者们说:“如果人们来捐款,就请你们把一颗红心送给他,用来转达延安人民对灾区人民的美好祝福,也用来表达灾区人民对老区人民奉献爱心的谢意。一颗红心就是一个爱的使者,把大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镜头五:延安爱的希望和使者
最小的捐款者,只有6个月大,妈妈抱着小宝宝完成了捐款,在场的群众说,这是延安爱的希望;有个盲人老大娘由儿女领着把200元钱放进了募捐箱;有一个80多岁的老人宋建厚,他当年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参加革命的西北野战军的一名老战士,他坚持步行来到现场把几百元投进了募捐箱。还有一些时髦女郎过来把上千元钱放进募捐箱,回头一笑走了;每逢放学时间,更是有如波浪般的中小学生都来到捐款现场,把零用钱捐了,有的把座公交车的钱也捐了,说下午可以自己走着回家;还有更多的下岗人员、拾破烂的人,都加入到这具有崇高爱心的捐款行列中……这是延安爱心的希望,是延安爱心的使者。
严格管理 打造阳光工程
为了搞好募捐工作,切实管好资金,使之成为一个阳光工程,人民群众的放心工程,市红十字会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在募捐工作开始就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政策、就按照《红十字会法》及其《章程》和《捐赠法》等有关规定,对全体同志进行法律培训,统一思想,使同志们都认识到:救灾钱,也是救命钱,谁出问题,也是要命钱,这是一条高压线,一定要监督并管好资金,不能动用一分钱,这是我们的政治纪律。二是制定了《延安市红十字会关于支援四川等地震灾区募捐工作财务管理制度》。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增加透明度。具体的做法:a,凡是我们工作人员到捐款单位接收时,一般是在现场捐款仪式完毕时,市红十字会当着所有群众的面,由其单位的财务人员、志愿者、新闻记者,进行清点,当面公布所捐数额,现场开正规的财政专用发票。对数额较大时,大多采取转帐,或请银行的工作人员到现场帮助进行清点,数额确定后,当面公布,现场开票。b,对于募捐箱的钱,凡500元以上先进行登记,然后给开发票,下午6收点时,交由银行现场清点,或直接有单位工作人员和社会志愿四人以上把捐款箱送到银行,由银行工作和单位工作人员共同进行清点。三是实行财务银行日清制度,每天的账目,当天根据银行回单和发票数额,晚上必须核对清楚才能下班。四是所有捐款必须进专户,不准开收款收据,发票必须是正规的财政捐赠发票。五是与审计机关联系进行规范全程监督,在我们募捐工作刚开始不久,我们就与审计局联系,审计机关也根据有关要求,立即派工作人员进驻单位进行检查、指导和监督,极大地规范了我们的财务工作,同时也对这笔专款进行了监督,也增加了透明度。通过以上办法使之打造了阳光工程,维护了红十字会的社会公信力。
红十字志愿者是延安的最亮风景。
志愿者是延安红十字会工作的主力军,为抗震救灾募捐工作出了重要贡献。市红十字会按照红十字有关法规政策和工作的惯例,紧急招募了大量的志愿者。一是通过网络及各种途经,广泛动员社会志愿者,参加这一人道主义工作。二是与延安大学红十字会合作,紧急招募了350名延安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上招募了100余名志愿者协助这项工作,这些志愿者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投入到工作中去。450余名红十字志愿者分布在市区的13个点上及调度等各个岗位上。通过工作实践,这些志愿者都感受到作为一名红十字工作者是非常光荣的,在国家和民族的紧要关头,还有上千名社会上不认识的志愿者,义务为我们发宣传单,打电话联系亲友前来捐款,虽然服务时间长短不一,但在这次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最早的志愿者叫刘少波,他是一名火车司机,一开始抽空来,后来干脆与同事协调倒班成了专职志愿者。经常性服务的志愿者大都是来自延安大学的学生。他们一部分留在单位里守电话、做记录、布置捐款点,大部分在各捐款点服务、宣传、做主持,营造浓厚的爱心捐款氛围。高寅寅、陈强、周红罗豪等一大批志愿者都非常有爱心,有责任感,能吃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周红和屈天棋共同主持捐款现场,他们声情并茂的讲解和叙述,常常使得在场的所有人都留下了热泪,个个踊跃捐款。
红十字精神和延安精神在闪光
红十字精神的核心是“人道、博爱、奉献”,在抗震救灾最为紧张的日子里,延安红十字会的全体干部职工,上至领导下到一般干部,都是从早上5点多开始工作,晚上12点左右要开会安排明天的工作,休息都在凌晨3点左右,平均每天工作在18个小时以上,尤其是工作刚开始时,基本上都是通宵达旦地工作。主任宋双印同志一心扑在工作上,开始时他七天七夜没合眼,白天一直在募捐工作一线、晚上都在办公室筹划明天的工作,有时抽空吃盒饭,有时忙得一天只吃一顿饭,老母亲在医院病重打吊针,也无法照顾,只是在电话里与家人联系安排照顾老人,连一次都没看过,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全体职工全力投入抗震募捐工作,同志们都深为感动。在这期间,热线电话都快把电话打爆了,每位同志的手机都成了热线电话,不厌其烦的为每一位群众做耐心的解答。李媛媛和许多同志由于在现场不停地为群众解答,接听热线,导致声音嘶哑,讲不出话来。王娟、何永红、李媛媛三人感到单位上的一个车根本忙不过来,便主动让自己的家人把车开过来连人带车当志愿者。余小龙同志不顾身体的有病,带病战斗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上。杨峰同志不顾年龄大,与年青同志也一样坚持24小时值班,并肩战斗在抗震募捐工作第一线上。延安市红十字会这支队伍是一支团结战斗的集体,红十字人和延安人民一样,无私奉献,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使延安精神在这次人道主义大行动中折射出了新的时代光芒。